一文读懂国标低温测试GB/T 2423.1-2008

发布时间:2025-08-20      浏览数量:29

冬天手机突然关机?东北户外监控罢工?工业设备在寒夜里“死机”? 别急着怪产品“质量差”,很可能是它没通过“低温测试”。 今天,我们就用一篇讲人话的文章,带你搞懂电子产品出厂前的“抗冻认证”——GB/T 2423.1-2008《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:试验方法 试验A:低温》。 

为什么要做低温测试? 你以为的低温测试是“放进冰箱冻一冻”?

其实它是模拟产品在极寒环境下的真实生存能力。

低温可能带来的问题比你想象的严重:

电池掉电快:锂电池在-10℃以下容量骤降,甚至无法启动;

材料变脆:塑料外壳开裂、密封圈失效;

焊点脱落:PCB热胀冷缩,导致虚焊、断路;

屏幕失灵:液晶响应变慢,触控失效。

低温试验就是为了提前暴露这些问题,确保产品在标称温度范围内稳定工作。

三种“冻法”,你属于哪一种?

GB/T 2423.1不是“一刀切”,而是根据产品特性,制定了三种测试方法:

67e18b099cb6bb6f48ece8f0bf7c78c0.png

是如判断产品是否“发热”

在无风环境下,如果产品表面最热点比环境温度高5℃以上,既为“散热产品”。

测试条件有多苛刻?

测试的“严苛等级”由两个维度决定:

温度等级:-5℃、-10℃、-20℃、-40℃、-55℃、-65℃(具体选哪一个,由产品设计规范决定)

持续时间:2h、16h、72h、96h(时间越长、考验越彻底)列如一款标称“-20℃可用”的户外摄像头,可能就要在-20℃下持续运行72h,才算合格。


上一篇:什么是包装堆码试验
下一篇:没有了!

为您推荐